四川畢六福:油紙傘的守望者
轉自:四川文明網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于是乎,記憶中對油紙傘的初印象在很長的時間里,它總是與江南、雨中、小巷、丁香花般的姑娘聯系在一起,它是一種營造唯美意境中的道具,卻不曾想,現在僅存的油紙傘手工坊卻與我的家鄉近在咫尺。
四川瀘州分水嶺鄉鎮,青石板鋪成的老街,一棟搖搖欲墜的老房子。你很難想象這是被專家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也是我國油紙傘行業中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性文化遺產“六?!蓖┯图垈愕纳a地。目前國內僅存的傳統油紙傘廠。
在四川瀘州分水嶺鄉油紙傘的制作歷史悠遠,據清光緒八年壬午(1882年)《瀘縣志~卷第三》載:“瀘制(桐油)紙傘,頗為有名。城廂業此者二十余家。崇義分水嶺亦多此者,而已分水嶺所致佳。原有美美,現有六福,工作益精巧?!庇纱丝梢?,追溯于清代始,分水嶺油紙傘已是小有名氣,且其制作工匠之多,工藝水平之高,使用者之眾,都是有案可稽的。按瀘州史學界的廣泛說法:分水嶺油紙傘工藝的使用和傳承,至少可以上溯到明代,制作歷史超過四百年。
油紙傘的制作過程非常繁瑣,全部依賴手工完成。民間有諺語: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大致來講,分成如下幾步:1.號竹:即選竹;2.做骨架:削傘骨,并進行水浸、日光晾曬等必要的技術處理,然后鉆孔、拼架、穿線、串聯傘柄傘頭制成骨架。3.上傘,把裁好的紙粘上骨架,修邊、定型,曝曬;4.繪花:于傘面繪上圖案 ,曬干;5.上油:Z后在傘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干后就可以使用了。
近百道工序全手工操作,從削竹到繪制圖案都是全手工,沒有使用機器。材質也固守傳統,為的是保持其古法天成的韻味,不使其淪于工業化。比如傘托,必須是從大山里砍伐下來的通木。制作工具也歷史悠久,品質控制嚴格,要求“四溝”平整不露接頭、“牙子”不露口,“胚子”、“托子”不露“豬鼻孔”,涂桐油也要求均勻。傘面繪制也很講究主要取材于傳統民間題材。
“六?!庇图垈慵词侨∽缘诹鷤鞒腥水吜5拿?,更有它吉祥如意之寓意。用傳統的龍鳳吉祥等圖案寓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主色調以大紅寓意紅紅火火的美好之意,可以從此間窺探出制作者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給予,并透著它豐富的文化內涵:油紙與“有子”諧音,寓意多子多福;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媒婆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避邪;傘架為竹,寓意節節高升;外形為圓,寓美滿團圓;桐油,在民間具有鎮宅辟邪的作用。
中國桐油紙傘,Z早作為生活必需品,雨具被人類使用了上千年的歷史,亦傳至亞洲各地如日本、朝鮮、越南、臺灣、琉球、泰國、老撾等地,并在各地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油紙傘。隨著大陸客家人遷移至臺灣定居,也令中式油紙傘在臺灣生根發展;在日本傳統婚禮上,新娘也會被紅色油紙傘遮著。老人喜好象征長壽的紫色傘,送葬時則要用白色傘;日本傳統舞蹈也會以油紙傘作道具,茶道表演時有的要用“番傘”。
隨著現代工業的迅速發展,在國內,桐油紙傘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難尋影蹤,而今六福油紙傘作為具有觀賞及收藏價值的文化藝術產品,依然名揚天下,但,它依然存在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手工技藝一樣的困境。
畢六福油紙傘的傳統制作工藝從第一代傳人許紹楷開創以來,歷經第二代傳人許桐生,第三代傳人畢祥祿,第四代傳人畢朝貴,第五代傳承人畢林澤,第六代國家級法定傳承人畢六福,一脈相傳至今。在這期間,油紙傘經歷了從無品牌到有品牌的歷程。2009年,“畢六?!庇图垈闫放普絼摿?。由此,瀘州分水嶺鄉油紙傘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走上了法制化和正規化的道路?!爸袊图垈愕幕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畢六?!庇图垈愕暮诵膬r值。
兩度被上海吉尼斯世界紀錄總部關注并發出入圍參評函的中國傘王畢六福,作為分水油紙傘手工坊的廠長,畢家油紙傘第六代傳人、中國唯一的手工油紙傘代表性傳人,他以他的執著與堅守,并誓將這項制傘工藝傳承下去,“六?!币殉蔀橹袊┯图垈鉠后的守望者!